登录
理性、自由与实践批判
暂无评分 作者:刘敬东著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年03月 ISBN:978-7-303-18786-7 中图分类:B0-0 ( 哲学、宗教 > 哲学理论 > 马克思主义哲学 ) 标签:
评分: 借阅次数:0 收藏人数:0 推荐次数:0
封面 书名页 版权页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出版说明 目录页 导论 两个世界的内在张力与历史理念的动力结构——从柏拉图到马克思:历史理念的一种考察 引子:两个世界与历史理念 一、奠基与确立:传统之追溯 1.本原—数—逻各斯—存在—努斯—普遍定义:两个世界的形成史 2.用理念拯救现象:两个世界的内在张力之哲学传统的最终确立 3.黑格尔、策勒尔、里克曼论柏拉图的两个世界 4.西塞罗:两种法律概念之间的内在张力 二、传统与重塑:两个世界的独特的神学形态 1.奥古斯丁:上帝之城与人间之城的对立和斗争史 2.托马斯:永恒法与人间法律之间的张力结构 3.哲学与信仰:两种伟大传统的融和、再造和重生 三、启蒙与成果:人的自由与制度设计 1.文艺复兴:开启现代世界的序幕 2.宗教改革:自由精神成为现实世界的普遍原则 3.启蒙哲学:理性自由的原则与新的社会制度的设计 四、理念与历史:理性、自由、普遍法治与现代国家 1.理性与自由:建立国家和社会的基本原则 2.康德:普遍法治的公民社会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最高任务 3.黑格尔:理性与热情交织成世界历史的经纬线 4.两个世界的现代形态:理念与现实的调解和统一 五、实践批判:阶级对立、社会革命与人类解放 1.实践批判:现实世界的根本性变革与人类彻底解放的历史理论 2.两个世界的根本变革:形式自由与实质自由的内在紧张及其扬弃 六、历史观点与阶级观点、形式自由与实质自由的内在张力:关于马克思批判—实践哲学的一个反思 1.成就与问题:关于马克思实践哲学历史命运的一个考察 2.市场、法治与自由:社会主义理念与实践的重大变革 第一章 理性、自由与普遍法——康德历史理念的基本精神和最高目标 一、理性与自由:康德哲学的基本精神 1.为知识奠基、为自由论证:康德哲学的基本使命 2.“先天综合判断”:“哥白尼式的革命” 3.人为自己立法:普遍的道德律令与人的自由 4.目的论:现象与本体之两个世界的张力与统一 二、历史理念:大自然、理性与自由 1.自由与必然:两个世界的内在张力与康德的历史哲学 2.大自然: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历史进程 3.大自然发展人类秉赋的手段和途径:人类的非社会的社会性 三、自由之实现:普遍法治、世界历史与永久和平 1.自然迫使人类解决的最大问题:建立普遍法治的公民社会 2.人类的永久和平:国内公民制度与世界公民制度的统一 3.联合国与WTO:康德历史理念的一个证明 四、康德历史哲学:意义与问题 1.启示 2.问题 第二章 理性、自由与世界历史(上)——黑格尔历史哲学:两个世界的内在张力与理性—非理性的动力结构 一、两个世界的历史理念与理性自由的哲学主题 二、世界历史的主宰与动力:理性—非理性的动力结构 1.理性统治着世界,也统治着世界历史 2.理性与热情:理性—非理性的内在张力作为世界历史的动力结构 三、世界精神的本质和实现:理性、自由、国家与世界历史 1.精神的本质在于自由:理解世界历史的根本视角 2.自由的发展与理性的狡计:历史辩证法的独特表达方式 3.“地上的精神”:“国家是具体自由的现实” 第三章 理性理性、自由与世界历史(下)——黑格尔历史哲学:自由、民族精神与世界历史 一、自由与自然:历史的地理基础 1.世界精神与民族精神:世界历史展开的自然地理基础 2.新世界与旧世界:欧洲历史在美、澳两洲的延伸和开拓 3.北美与南美:地理环境的差异与不同的文明形态 4.亚美利加洲:“明日的国土”与世界历史的使命 5.旧世界:作为“世界历史舞台”的三个部分 二、自由、民族精神与世界历史行程 1.自由精神、世界历史进程与民族精神 2.自由精神的进展:世界历史的三个阶段、四种形态 3.新纪元的欢欣:“神圣的东西”与“世界”和解的首次完成 三、无主观性自由的实体性实体性原则:黑格尔论中国社会 1.不知道人的本质是自由的:中国还处在“世界历史的局外” 2.“家庭的精神”与“帝国的政治”:终古不变的宪法的精神 3.家长政治的法制:道德立足点的主观性的抹煞与法律责任问题 4.性格、道德与宗教:不存在两个世界之间的内在张力 5.科学:经验的性质与实用的特征 第四章 用理念建筑现实:现代原则的自觉与历史哲学的使命——意义与挑战:黑格尔历史哲学命运的一个再考察 一、黑格尔历史哲学的启示和意义 1.理性:考察世界历史的核心概念和解释框架 2.用自由的精神和原则审察历史 3.现代国家作为市民社会的真理 4.用理念建筑现实:理念与现实和解的历史哲学的逻辑 二、问题与挑战:关于黑格尔哲学的历史命运 1.黑格尔历史—政治哲学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特征 2.宗教批判与政治批判:青年黑格尔派与费尔巴哈 3.实践批判: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诞生 4.非理性主义:叔本华和尼采的意志论哲学 5.原子个人主义:波普尔对黑格尔整体主义的批判 第五章 实践批判(上):历史唯物主义与人的自由——马克思历史理论:个体自由与阶级自由、人类解放的内在张力 一、实践批判:马克思哲学—经济学的基本精神 1.追寻阶级自由的实践批判:社会批判理论的深刻的内在紧张 2.批判的实践哲学:自由个性的理念与改变现存世界的巨大张力 二、青年马克思:异化劳动的消除与人的自由的复归 1.马克思思想的青春序曲:追求个人自身完美与人类幸福的统一 2.宗教批判与法哲学批判:两个世界的根本颠倒与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3.两个世界的内在紧张、对峙与解决:异化劳动异化劳动的克服与人性人性的复归 三、历史观的革命性变革:历史唯物主义与个人自由 1.人、实践与历史:一种全新历史观的曙光 2.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共产主义与个人自由 四、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两个维度:个体的自由与整体的阶级自由和人类解放 1.阶级自由和人类解放: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深层动机之一 2.“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与个人自由: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深层动机之二 3.历史观点与阶级观点、形式自由与实质自由的内在紧张、矛盾和对立:《资本论》的历史命运及其反思 五、个体与社会:关于人的本质与实践问题的反思 1.实践哲学的深层动机:个体自由是阶级自由和人类解放的出发点落脚点 2.个人与社会之良性互动:人的本质与实践哲学的辩证法 3.社会变革与观念变革:关于人的本质与实践哲学的未来 第六章 实践批判(下):形式自由与实质自由的内在紧张、矛盾与超越——马克思历史—政治—资本哲学的一个考察 一、形式自由与实质自由的内在紧张及其超越 1.新闻检查制度辩论:普遍自由与特殊自由的紧张、矛盾和对立 2.林木盗窃法辩论:法律的普遍性形式与特殊利益的冲突 3.市民社会与现代国家:人的个人存在与社会存在的分裂 4.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形式自由和实质自由的矛盾与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二、虚幻的共同体与真正的共同体的对立 1.虚幻共同体与真正共同体的分裂:形式自由与实质自由的内在冲突 2.阶级斗争与社会革命:现存制度的解体与自由人联合体的确立 3.马克思历史理论:包涵多重内在张力的思想体系 三、资本哲学: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形式自由与实质自由的内在冲突 1.形式自由与实质自由的矛盾及其解决:资本内在限制的克服与自由个性的确立 2.形式自由与实质自由的特定的矛盾形态:流通领域与生产领域的对立及其超越 3.走向形式自由与实质自由的真正统一: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历史性飞跃 第七章 资本与世界历史(上)——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世界历史的开辟、矛盾与未来 一、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从传统到现代的巨大变迁 1.摆脱“地域的和政治的偏见”:“现代之子”诞生的世界历史意义 2.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 3.资产阶级的“非常革命的作用”:世界历史、世界市场、世界文学 二、市场法则与资本逻辑:现代世界的发展原则和动力机制 1.世界历史开启的先决条件:简单的交换价值发展为发达的交换价值,货币共同体与雇佣劳动的诞生 2.货币转化为资本:自由工人与资本的产生“包含着一部世界史” 3.开启世界历史的又一先决条件:资本与劳动的对立关系的产生 4.创造剩余劳动和自由时间:资本的伟大的历史方面和文明因素 5.克服自然崇拜、克服地方性的发展、克服民族的界限和偏见:“资本的伟大的文明作用” 6.资本的历史命运与自由个性的社会形态 第八章 资本与世界历史(下)——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中国与印度个案 一、殖民地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体系中的地位:马克思关注东方社会原因的一个考察 二、“唤醒”与“革命”:英国侵略中国的历史后果 1.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考察近现代中国变革之谜的解释框架 2.两种不同的社会经济结构:现代工商文明与小农经济和家庭手工业 3.历史与伦理的冲突:“自私自利原则”与“道义原则”的对抗 4.“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英国的“极端不义的战争” 5.“唤醒”与“革命”:“自由、平等、博爱”的“中华共和国” 附记:中国何时进入市民社会?与韩立新先生的一个商榷 三、“破坏”与“重建”:英国之于印度的“双重使命” 1.村社制度与种姓制度:印度社会的一般状况和基本结构 2.“亚洲式社会”的“破坏”与“重建”:英国之于印度的“双重使命” 3.历史与伦理的二律背反:“历史观点”与“人的感情”的内在冲突 4.“资本的绝对统治”:“伟大的社会革命支配了资产阶级时代的成果” 余论 历史观点与阶级观点、形式自由与实质自由的紧张、对峙与统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史—世界社会主义史的一个考察 一、马克思历史理论的多重的内在紧张:社会主义史的一个解释 1.两个世界的内在张力:理解和批判现实的一个基本的解释框架 2.资本概念的三个维度:历史观点与阶级观点的内在紧张 3.形式自由与实质自由的抽象对立和绝对对峙:社会主义史的一个分析 二、社会革命的新纪元:马克思实践哲学、列宁主义与十月革命 1.列宁主义: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创造性发挥与破天荒式的社会革命 2.斯大林斯大林主义:高度集权的政治意志与普遍缺失的个人自由 3.形式合法性、财产权与个人自由:苏俄社会主义的一个反思 三、从民族民主革命到改革开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分析 1.毛泽东思想与中国革命:阶级观点与阶级分析方法的魅力和力量 2.“阶级斗争阶级斗争为纲”:阶级观点的凸显和扩张,历史观点的退隐和沦陷 3.确立市场—法治逻辑:走向历史观点与阶级观点、形式自由与实质自由的和解与统一 四、政治意识形态与思想学术自由 1.政治意识形态与学术研究联姻的历史后果 2.法治民主与哲学自由:“哲学的出现属于自由的意识” 五、规约现代性现代性逻辑:作为市场法则与财产权逻辑统一的中国道路 1.确立作为发展原则的市场—资本逻辑: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重大变革 2.所有权表达体系:普遍法治下的形式自由与实质自由的内在统一 3.中国道路的历史使命:确立市场法则与国家规约的内在张力 附录 两个世界与一个人生——两种哲学传统的一个比较考察:以柏拉图、黑格尔与孔子为例 一、柏拉图:用理念“拯救现象” 1.柏拉图的动机与哲学王的使命:用“善的理念”“拯救现象” 2.两个世界的过渡形态:真正的法律与现实的政制的内在张力 3.两个世界的法律形态:真正的法律是统治宇宙的理性秩序在人类社会的投影 4.黑格尔、哲学史家论柏拉图的两个世界 二、黑格尔:“用理念建筑现实” 1.现代日尔曼世界的历史使命:“理念与现实的和解” 2.“用理念建筑现实”:“理性的权力”乃是“战胜现实的最终力量” 3.马克思:共产主义理念与资本主义现存世界的深刻对立 三、孔子:“未知生,焉知死” 1.关注此世事物的入世的本质与对形而上学的极度的冷漠 2.伦理观融化宇宙观的天人合一与永生在这个世界、这个社会 3.“普遍地人间”:历史的世界代替彼岸的世界 4.中国思想中两个世界的互相交涉:“道”即在“人伦日用”中 5.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非本质主义的、反形而上学的一个人生世界 四、存在:现世与超世 1.《儒教与道教》:适应此世与支配此世的两种文明形态 2.《论语今读》:对全知全能上帝的依靠与无所皈依的悲苦人生 3.阶级、革命与人性、自由的分裂与和解:马克思主义与现当代中国的理论变革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附:博士学位论文后记 ..更多
推荐图书
世界经典电影文学导读
柏红秀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
一课一练公开课——数学 八年级第一学期
徐昀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与孩子一起唱英文——认知篇(2阶)
罗国庆,陈良萍,(英)Zaynab Ally编著
电子工业出版社
第二次改革(英文版)
迟福林著
五洲传播出版社
楷书教程 颜真卿《颜勤礼碑》解析
路振平编著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中国创投100人
投资界网站著
人民邮电出版社
返回顶部 用户指南
下载APP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