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问题中的哲学
暂无评分 作者:陈先达著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年01月 ISBN:978-7-303-10746-9 中图分类:B0-0 ( 哲学、宗教 > 哲学理论 > 马克思主义哲学 ) 标签:
评分: 借阅次数:0 收藏人数:0 推荐次数:0
封面 书名页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出版说明 目录页 上篇 哲学与哲学问题 哲学中的问题与问题中的哲学 一、哲学新变革与旧哲学的终结 二、最具生命力的哲学体系是源自问题中的哲学 哲学与生活、科学的关系 一、哲学植根于生活又可能远离生活 二、中国与西方哲学中的哲学与科学关系特色 三、正确处理哲学与生活、哲学与科学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当代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特点与共同本质 二、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与基本原理的普遍性 三、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研究与基本原理研究 四、正确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本质 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应用的条件性 六、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现实的方式 一、应该加强哲学与经济学的对话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政治取向和价值取向 三、市场经济问题考察的整体性与哲学视角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与文本解读 一、文本当代解读的重要性及其局限性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的本质 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及其应用 一、历史唯物主义是哲学而不是实证科学 二、社会规律的载体是社会而不是人 三、社会形态理论是对世界历史发展规律的揭示而不是公式 四、经济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作用而不是唯一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统一性 一、“实践唯物主义”的不同含义和争论的本质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哲学的本质特征 三、正确理解和处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的史学功能 一、历史事实的本质及其特点 二、历史现象的多样性及其相似性 三、历史规律的条件性及其重复性 社会发展的规律性与科学发展观 一、规律性与目的性属于不同领域 二、规律的人化和异化 三、作为科学发展观依据的客观规律 历史主体与社会更替 一、劳动者的主体地位与社会地位的矛盾 二、人民群众的决定作用与社会的更替 三、政权更迭与历史经验的总结 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的财富观 一、“小国寡民”与“安贫乐道” 二、“经济人”假设与财富异化 三、解放生产力和共同富裕 农民战争与宗教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 一、宗教在农民战争中的组织和舆论作用的普遍性 二、革命性质是判断宗教功能和价值取向的根据 三、以宗教为外衣斗争的时代和民族特点 四、宗教与邪教的本质区别 五、农民革命的社会根源与领导者的主观动机 中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历史周期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胜利 一、道路的艰难曲折与灿烂辉煌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四、坚持科学世界观和思维方法 五、牢记苏共亡党失政的教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验的实践解读 一、当代中国最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课题 二、立足变化着的实际 三、判断真假马克思主义的唯一标准 四、准确理解和坚持基本原理应该重视文本研究 五、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 六、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真理标准讨论意义的哲学蕴涵 一、马克思主义的威力在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二、实践始终是判断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三、坚持实践标准与继续解放思想和深化改革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和学术道路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社会矛盾与社会和谐 二、社会和谐与社会稳定 三、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四、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历史周期率 一、历史周期率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面对的新问题 二、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历史教训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道路的伟大意义 四、居安思危和增强忧患意识 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出现的必然性及其实现 一、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二、毛泽东的远见和历史认识的局限 三、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主义继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四、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中的合规律与合目的性 下篇 文化与文化强国之路 社会历史考察中的文化视角 一、历史唯物主义不是文化决定论 二、文化问题成为时代热点的社会背景 三、文化问题考察中的两种历史观 四、当代人类困境不能简单归结为文化危机 五、中国文化争论与中国社会发展前途的选择 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马克思主义是指导而不是取代民族文化 二、文化多样性是民族多样性的必然产物 三、重视文化发展规律的研究 四、立足当代与背靠传统和面向世界 中华文化经典与中华文化精神 一、文化经典是中华民族生存智慧的结晶 二、中华民族文化与中国人民 三、历史杰出人物与中华文化精神的人格化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一、社会主义文化与文化软实力的性质 二、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 一、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没有社会主义社会 二、坚持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与贯彻双百方针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繁荣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必经之路 二、文化强国与提高文化软实力 三、文化安全与文化交流 四、破解文化强国建设的体制之谜 五、建立文化强国的迫切性 中华民族文化复兴不是走尊孔读经道路 一、文化复兴与尊重文化传统 二、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中的民族文化因素 “普世价值”与价值共识 一、拒斥西方鼓吹的“普世价值” 二、重视人类“价值共识” 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学术评价的主体和评价标准 一、学术评价主体的多元性与不同的价值取向 二、学术评价中的科学标准和价值标准 三、优化评价标准与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版权页 ..更多
推荐图书
人体大百科
《常春藤》编委会编
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
校园足球比赛练习法
麻雪田,高原,陈效科主编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我的第一本投资学启蒙书
齐丹霞编著
中国纺织出版社
中国古代风云录·外交篇
叶秀松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非常沟通——这样说话办事最有效
邢延国著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痴爱——萧红情书集
萧红著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食品营养与卫生
马越主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
返回顶部 用户指南
下载APP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