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燃煤黑烟防治与节煤减排技术
暂无评分 作者:史君洁,史力编著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年07月 ISBN:978-7-122-19706-1 中图分类:X511 (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 气相污染物 ) 标签:科学技术  
评分: 借阅次数:0 收藏人数:0 推荐次数:0
封面 书名页 版权页 前言 目录页 1 煤炭东山再起 1.1 石油的黄金时代即将结束 1.2 煤炭热潮席卷全球 1.3 煤炭是中国不可替代的主要能源 1.4 燃煤是中国大气污染控制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1.5 中国需要适合国情的洁净煤实用技术 2 煤炭的组分及其燃烧性质 2.1 煤的基本组分及其对燃烧的影响 2.1.1 水分 2.1.2 矿物质 2.1.3 纯煤 2.2 煤的工业分析 2.3 煤的元素分析 2.3.1 煤中的碳 2.3.2 氢 2.3.3 氮 2.3.4 硫 2.3.5 氧 2.4 发热量 2.4.1 低位发热量 2.4.2 煤的氧化 2.4.3 标准煤 2.5 煤中各组分对燃烧的影响 2.5.1 水分 2.5.2 灰分 2.5.3 挥发分 2.5.4 固定碳 2.6 煤的燃烧工艺性质 2.6.1 煤的粒度 2.6.2 机械强度 2.6.3 黏结性 2.6.4 结焦性 2.6.5 热稳定性 2.6.6 结渣性 2.6.7 影响结渣的因素及其防治措施 3 中国煤炭分类 3.1 解读中国煤炭分类图 3.1.1 无烟煤 3.1.2 褐煤 3.1.3 烟煤 3.2 中国煤炭的技术分类 3.2.1 煤炭的牌号 3.2.2 煤质数码 3.3 各类煤的性质与主要用途 3.3.1 无烟煤(WY_101、 WY_202、WY_303) 3.3.2 褐煤(HM_151、HM_252) 3.3.3 烟煤(YM) 3.4 煤炭的简易识别 3.4.1 无烟煤 3.4.2 烟煤 3.4.3 褐煤 3.5 煤炭分类方案以外的其他固体燃料 3.5.1 泥炭 3.5.2 石煤 3.5.3 天然焦 3.5.4 风化煤 3.5.5 油页岩 3.5.6 煤矸石 3.5.7 洗中煤和煤泥 3.5.8 煤渣 3.5.9 污泥 3.6 生物质燃料 3.6.1 生物质燃料的重生 3.6.2 生物质能的十大特点 3.6.3 生物质固体燃料的燃烧方式 3.6.4 生物质固体燃料的发热量 4 煤的燃烧 4.1 煤的转化 4.1.1 液化 4.1.2 气化 4.2 燃煤方式 4.2.1 移动床(层燃式)燃烧 4.2.2 流化床燃烧 4.2.3 气流床燃烧 4.3 燃烧基本原理 4.3.1 燃烧是放热发光的剧烈氧化反应 4.3.2 燃烧三大要件 4.3.3 完全燃烧的四个基本要素 4.3.4 煤的燃烧过程 4.4 层燃炉的稳定燃烧 4.4.1 保证稳定供风 4.4.2 新加煤炭的稳定着火 5 燃煤大气污染与污染防治 5.1 煤炭本身不是污染,关键在于如何利用 5.2 燃煤大气污染及其危害 5.2 1 烟尘 5.2 2 二氧化硫 5.2 3 氮氧化物 5.2 4 一氧化碳 5.2 5 二氧化碳 5.2.6 氟 5.2.7 重金属 5.3 除尘 5.3 1 减少燃煤烟尘排放量的办法 5.3 2 除尘器选用的原则 5.4 燃煤脱硫 5.4.1 燃料脱硫(前脱硫) 5.4.2 炉内脱硫(中脱硫) 5.4.3 烟气脱硫(后脱硫) 5.4.4 高烟囱排放 5.5 经济可行性是治污技术的基本原则 5.6 实用简易达标排放法 5.6.1 煤的最大排硫浓度 5.6.2 低硫煤能达标排放 5.6.3 煤灰的最高固硫量 5.7 脱硝(脱氮) 5.7.1 NO生成量 5.7.2 燃煤干烟气生成量 5.7.3 层燃锅炉烟气NO浓度估算值 5.7.4 窑炉烟气NO浓度估算值 5.7.5 改进燃烧方法对层燃炉脱硝作用不大 5.7.6 值得开发应用的两项脱硝技术 5.8 脱氟 5.9 其他污染物的脱除 5.10 生物质燃料的污染特点与防治 5.10.1 有些污染物比煤炭轻 5.10.2 有害有机物污染比燃煤重 6 燃煤及消烟过程中的节煤 6.1 能源不足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主要的制约因素 6.2 提高能源效率,充分挖掘节能潜力 6.3 节约用煤可以有效地防治污染 6.3.1 CO来源于不完全燃烧 6.3.2 黑烟更因燃烧不完全所致 6.4 燃煤过程中的节能技术措施 6.4.1 煤质与节煤(对路供煤) 6.4.2 配煤 6.4.3 分层均匀燃烧 6.4.4 型煤 6.4.5 低过剩空气系数(适量供风) 6.4.6 降低排烟温度 6.4.7 预热空气 6.4.8 关闭孔洞 6.4.9 控制炉膛负压 6.4.10 保温 6.4.11 采用节能涂料 6.4.12 改炉 6.4.13 燃烧调整试验 6.4.14 热平衡分析 6.5 消除黑烟可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 6.6 节能已成为全球的共同行动 7 燃煤黑烟产生机理 7.1 煤挥发分的产生及其影响因素 7.1.1 煤阶 7.1.2 粒度 7.1.3 受热温度 7.1.4 加热速率 7.1.5 压力和气流速度 7.1.6 矿物质成分 7.2 黑烟生成原理 7.3 影响燃煤黑烟生成的因素 7.3.1 煤挥发分产率 7.3.2 挥发分的化学组分 7.3.3 燃煤方式 7.3.4 炉温水平不够高 7.3.5 空气供给不足 7.3.6 空气与挥发分混合不匀 7.3.7 燃烧的时间和空间不足 7.4 烟黑物质的性质 7.4.1 烟气黑度取决于烟黑的数量 7.4.2 烟尘浓度与烟炱的质量没有直接关系 7.4.3 化学组分 7.4.4 烟黑的粒度很小 7.4.5 黏附性 7.4.6 浸润性 7.4.7 比电阻 7.5 烟黑的危害 7.5.1 降低大气的能见度 7.5.2 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 7.5.3 对人体的危害 7.5.4 经济损失巨大 7.5.5 加剧温室效应 7.6 上饲炉黑烟产生过程 7.7 下饲炉黑烟产生的原因 7.8 侧饲炉黑烟的来源 7.9 其他燃煤方式黑烟产生原因 8 层燃炉型及其在国外的发展历程 8.1 层燃炉(炉排炉)炉型评述 8.1.1 上饲炉 8.1.2 下饲炉 8.1.3 侧饲炉 8.1.4 中饲炉 8.2 工业发达国家走过的层燃历史进程 8.2.1 取缔手烧炉 8.2.2 研发机烧炉 8.2.3 层燃炉将被煤粉炉取代 8.2.4 发展中国家正需要完善层燃炉 9 斩“黑龙”——全国进行消烟试验 9.1 中国大气污染治理任重而道远 9.2 全面禁煤不合国情 9.3 单纯追求SO_2脱除率难见实效 9.4 除尘技术成熟,但应选择得当 9.5 大中型燃煤锅炉烟尘防治的关键在管理 9.6 手烧锅炉和燃煤工业炉窑的烟尘防治技术十分混乱 9.6.1 煤改油不是良策 9.6.2 不能用除尘器消烟 9.6.3 滥用“二次风”危害不小 9.6.4 尾部消烟不可取 9.6.5 煤粉燃烧是画蛇添足 9.6.6 下饲式燃煤机不能普遍适用 9.6.7 链条炉和往复炉不太适用 9.6.8 固定挤入式加煤机尚不成熟 9.6.9 水煤浆需加速研究 9.6.10 添加剂作用有限 9.6.11 人当机器行不通 9.6.12 明目张胆造假更该惩 9.7 手烧小型锅炉的技术出路 9.7.1 手烧小型锅炉不可能被消灭 9.7.2 懒汉炉不应提倡 9.7.3 下饲式反烧炉不能广泛应用 9.7.4 旋风炉不值得推广 9.7.5 型煤炉应鼓励使用 9.7.6 电、气锅炉最好 9.7.7 煤气发生炉消烟效果好 9.7.8 双层炉排炉早该下课 9.7.9 机械挤入式加煤人工司炉的小型锅炉有推广前景 9.7.10 水煤浆锅炉应大力推广 10 消烟原理和消烟技术的科学评价 10.1 消烟的根本在于炉膛内挥发分的多少 10.1.1 燃用无烟煤不冒黑烟 10.1.2 半无烟煤容易消烟 10.2 燃煤黑烟防治难度类别 10.3 炉排烟负荷和炉膛烟负荷 10.4 侧饲机烧炉消烟原理 10.4.1 控制加煤量,降低炉内烟负荷 10.4.2 供氧适量 10.4.3 稳定的高水平炉温 10.4.4 有炉气搅拌设施 10.4.5 延长了可燃气体在炉内的燃烧时间 10.5 反烧法消烟原理 10.5.1 控制析出速率降低炉内烟负荷 10.5.2 持续稳定的高温 10.5.3 空气充足而新鲜 10.5.4 稳定可靠的搅拌 10.5.5 绰绰有余的燃烧时间 10.6 手烧炉消烟的几种可行技术 10.6.1 首选清洁能源 10.6.2 非不得已不应燃油 10.6.3 煤气发生炉消烟效果较好 10.6.4 型煤反烧 10.6.5 双炉膛先反烧后正烧 10.6.6 中饲式先反烧后正烧燃煤法 10.7 燃煤黑烟治理技术的科学评价 10.7.1 消烟原理的科学分析 10.7.2 适用炉型 10.7.3 消烟难度级别和炉内烟负荷 10.7.4 经济效益 10.7.5 操作简便程度 10.7.6 达标稳定性 10.7.7 燃煤黑烟治理技术示例 11 消烟工程技改方案的制订 11.1 污染源现场诊断 11.1.1 燃煤设备原始资料 11.1.2 查清煤质 11.1.3 观察燃烧工艺状况 11.1.4 排烟黑度和规律 11.1.5 曾经技改与治理情况 11.1.6 司炉工的要求 11.1.7 排污单位的要求 11.2 技术分析 11.2.1 煤质指标的校核 11.2.2 燃烧工况评价 11.2.3 燃煤设备的评价 11.2.4 找出症结所在 11.3 治理技改方案 11.4 环境与经济效益分析 11.4.1 环境影响预测 11.4.2 投资回收期 11.5 技改实施进度安排 12 手烧炉消烟技术 12.1 确定煤的消烟难度和炉内烟负荷 12.2 燃用无烟燃料 12.3 改烧低挥发分或与无烟煤混烧 12.4 一次性上点火反烧(“懒汉”炉) 12.5 双层炉排倒置式反烧炉 12.6 合理使用二次风 12.7 燃煤消烟添加剂 12.8 工业型煤 12.9 下饲式螺旋送煤燃烧机 12.10 人工煤气 12.10.1 发生炉管道煤气 12.10.2 简易煤气(热煤气、脏煤气) 12.11 半气化明火燃烧 12.12 提高炉温强化燃烧 12.13 双炉膛先反烧后正烧技术 12.13.1 两段燃烧方案 12.13.2 除尘原理 12.13.3 其他烟气的净化措施 12.13.4 技术经济评价 12.13.5 司炉管理问题 12.14 技改施工图 12.15 专用炉具 12.15.1 专用司炉工具 12.15.2 改窑专用配件(以单个燃烧室为准) 12.16 司炉规程 12.16.1 设备特性 12.16.2 主要特点 12.16.3 司炉目的 12.16.4 司炉常规 12.17 多燃烧室外燃烟煤石灰立窑 12.17.1 各种石灰窑型简介 12.17.2 混料式立窑的环境问题严重 12.17.3 多燃烧室立窑 12.17.4 多燃烧室燃煤立窑的特点 12.18 应用实例 13 半机械化消烟手烧炉 13.1 无黑烟手烧炉改进历程 13.2 移动式加煤机及中饲式先反烧后正烧燃煤法 13.2.1 原理浅析 13.2.2 专利说明书 13.2.3 应用范围 13.2.4 移动式中饲式加煤机使用说明书 13.2.5 应用的局限 13.3 移动式炉内燃料层撬煤开缝机 13.3.1 专利说明书摘要 13.3.2 专利说明书 14 机烧层燃炉消烟技术 14.1 配煤 14.1.1 机烧炉燃用的煤必须符合设计煤质 14.1.2 配煤方法 14.2 型煤 14.3 燃烧调整 14.3.1 煤层厚度的调整 14.3.2 分段风门的调整 14.3.3 二次风的调整 14.4 强化燃烧 14.4.1 分层燃烧 14.4.2 设置炉拱 14.5 抛煤机消烟特点 14.6 气力盖红煤加强点火消烟技术 14.6.1 说明书摘要 14.6.2 说明书 14.7 无黑烟煤斗 14.7.1 说明书摘要 14.7.2 说明书 14.8 无黑烟链条炉可行性分析报告 14.8.1 链条炉存在的问题 14.8.2 拯救链条炉 14.8.3 无黑烟链条炉的消烟原理 14.8.4 无黑烟链条锅炉可降低生产成本 14.8.5 无黑烟链条炉不择煤种 14.8.6 更大的发展空间 15 其他燃煤消烟新技术 15.1 室燃炉再燃消烟 15.1.1 烟气再燃消烟炉说明书摘要 15.1.2 说明书 15.2 侧饲式横燃节能消烟脱硫脱氟炉灶 15.2.1 说明书摘要 15.2.2 说明书 15.3 烟煤气化脱除焦油的脱油反烧炉 15.3.1 说明书摘要 15.3.2 说明书 15.3.3 技术开发分析报告 附录 参考文献 ..更多
推荐图书
论语全集
唐品主编
天地出版社
一题一课——初中数学(第三册)
惠红民主编
浙江大学出版社
车赛——世界著名汽车赛事
林平编著
化学工业出版社
石钟山自选集
石钟山
天地出版社
思维游戏365:侦探·推理
张晓龙,王莹编著
电子工业出版社
小学英语私家课——阅读思维训练
尹佳妍主编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史前再现——半坡遗址
乾坤鱼窦岩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机器人Python青少年编程开发实例
史向东,邓贵勇著
电子工业出版社
返回顶部 用户指南
下载APP
关注我们